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搬家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往往意味着对周边一无所知。不仅如此,连社会关系都需要重新构建。在完全适应新生活、找到新的朋友圈之前,如果想要一个人探索新城市,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呢?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新城市中可去之处」的灵感,去哪里、怎么探索,以及如何在新城市迅速找到感兴趣的目的地。

探索的边界

在列出一些可能的目的地之前,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能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不同的城市规模也不同,根据偏好的出行方式,即使是同样的出行时间也能去到不同距离的地方。

如果喜欢步行,就可以先从周边的社区开始探索;如果不讨厌公共交通,那隔壁区甚至全市的景点都能去到;可以开车的话,能去的地方就更多了——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连郊区和隔壁城市都能探索一下。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了不同的边界,每个人愿意踏出的距离也不同。如果不常出门的话,不妨从自己舒适的边界内开始探索,习惯了出门再把活动半径慢慢向外延展,用最舒服的方式感受新城市的魅力。

可以去哪里?

可供探索的地方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在这里我把它们分成了「固定设施」和「限期活动」两类。

「固定设施」指的是那些相对而言固定的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关门谢客的顾虑,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不包括疫情这样的意外情况)。除了建筑之外,当地的景观和特色美食也属此列。

「限期活动」则是说只在限定时间内开展的活动,过期不候,像是艺术展或快闪店。对这些活动来说,消息来源是重中之重,我相信谁都不会希望「喜欢的艺术家要来开展了但是我看到 repo 已经是展览结束三天后了」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两类地方的特点和探索方式略有不同,因此会在下面分别介绍。

固定设施

想要从头探索一座城市,最简单的做法是跟随游客的脚步,看看这里的知名景点。

地标景点通常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这座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缩影。另外,正因为这些景点是大部分游客都不会避开的存在,相关的介绍和攻略也会更丰富,作为探索的起始点再合适不过了。

想找到当地的知名景点,除了去旅游网站和社交网络上搜索热门目的地之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开地图 APP 搜索「景点」筛选。当然,还有像 Tripadvisor、大众点评这种旅游类软件,以及小红书这样的分享平台可以参考。通常排名越靠前,意味着它越出名——尽管这样的热度和景点的有趣程度不一定挂钩;当然,或许还有金钱的力量。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在 Google Map 搜索「伦敦 景点」(中文),结果如上图,能看到许多知名景点

搜索「景点」只是收集目的地的第一步。探索居住的城市也不用像做旅行攻略那样,力争在短时间内看遍绝大多数的景点,而是可以徐徐图之。不过,除了景点之外,还有许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如何从中取舍、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上的城市那么多,每个人的居住地、出行半径、喜好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说有一个「放四海皆准」的道理。对我来说,最接近「完美」的原则就是:去喜欢去的地方

这句话乍看之下是一句废话,但延展开来就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回想一下你上一座到访过的城市(未必是移居,旅游也可以),有没有哪个类型的地方让你欲罢不能、去了又去?在做计划的时候,哪一类是你永远不会忘记加入目的地清单的类型?或许做出选择时是无意识的,但这些或许正代表了内心深处的选择。

如果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下是我会去探索的地方,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博物馆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洛阳博物馆・彩绘百戏陶俑,2017

博物馆是了解城市历史最好的去处,从史前文明到当下,每一个时段都有痕迹留下,而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展厅,通常也是这个地方最繁盛的时代。同样是古都,洛阳博物馆的唐代展厅让人目不暇接,而南京博物馆在唐朝之后的收藏也让人炫目。

除此之外,还少不了当地特色的博物馆。在一座城市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当地的特色产业,南京的江宁织造、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福州的船政文化博物馆1……都是那所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从博物馆里发现了感兴趣的地方,则正好可以趁着能在当地久待的机会好好探索。参加相关的课程、看相关的书影音,甚至可以带着书亲身去看其中场景,是比从屏幕和文字中读取到的更深刻的记忆。就算不是真实世界存在的事物又有什么关系!当下在英国能找到的哈利·波特和福尔摩斯的痕迹,也比原著从真实世界中借用的要多多了。

风景名胜

这里说的「风景名胜」不一定指自然公园、山川湖海或人类遗留在自然内的造物(例如长城、黄石公园、玉龙雪山),像是杭州西湖、纽约中央公园、新加坡圣淘沙这种离城市不太远、甚至就位于城市中心的也都算。

那些不在市中心的通常需要借助其他交通工具才能抵达,游览过程可能需要代步工具的协助,总之都不会太轻松。城市内的就相对方便一点,步行和常见的公共交通就能到达。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我很喜欢一个人爬山。关掉手机,听鸟鸣、虫嘶、树叶沙沙,闻不到都市特有的污浊气,吹来尽是草叶香。不用和别人交谈,专注于自己的步伐、节奏,把水泥森林的俗物连同脑中的杂念一起抛在身后。

无论是怎样的自然环境,我最舒适的玩法好像就是「不玩」,让自己沉浸在这个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留给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在西湖舟上、圣淘沙的海边、海德公园的座椅上,我做的事都只是和自己相处而已。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杭州・法喜寺,2019

美食

大部分饭馆都不会说搬家就搬家,因此也归类在这里。

当地的特色美食是各类旅游攻略永远不会错过的主题之一。当然,有知名景点、必尝美食,也就会有小众景点和藏在深巷里的小馆子。这就更适合趁着长居的机会慢慢探索、一一尝过。在我看来,一个地方最值得一尝的本地菜要具备这两个特征的至少一种:用当地特有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当地特有的特色食材。

尽管现在许多城市的餐饮业被连锁店和快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饮食文化也是当地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西南地区口味偏辣是因为辣椒可以帮忙驱逐湿气;北方多吃面食,而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则是被当地作物的种类影响。放到世界范围来说,东亚之外并没有发展出蒸馒头包子那样的蒸笼;塔吉锅则能在北非这样缺水的环境下,尽可能在烹饪时减少水分损失。

当然,如果当地的特色食材吃不惯也没关系。规模较大的城市里都有各国的菜系食材可供选择;而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达,绝大多数食材都能方便地买到……只不过可能要自己做了(。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伦敦・丽兹酒店下午茶,2020

更多

当然,除了以上场所,一座城市可以探索的「固定设施」远比「景点」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除了各种博物馆、美术馆、自然公园、游乐园,还有图书馆、公园、书店、街道、电影院、商场。后者在旅游时或许会错过,却是在一座城市居住总会要去探索一番的地方。

常年在混凝土高楼里待久了,坐到楼下的公园里享受新鲜的空气,看路过的猫猫狗狗,或者关掉手机看上几个小时的书,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喘息。

上学的时候学校隶属某个大学联盟,所以能进到其他学校或机构的图书馆里学习,渐渐摸清了这些图书馆的神秘规则。比如主图书馆周三晚上能听到某个音乐社排练的声音;去 Wellcome2的图书馆要尽量轻装简从并带上一枚 1 镑硬币;大部分图书馆都禁止携带食物进门,但是某医院的图书馆不仅可以带吃的,图书管理员还会和你分炸鸡吃;还有社区内的图书馆最好不要周末去,会有大量小孩在里面读书。

周围社区除了研究哪家餐馆好吃、哪家花园一看就是精心打理过的、哪里可以捕获可爱猫猫,还能顺着 Blue Plaques 认识曾和自己比邻而居的名人——正是靠这个我才发现原来我住过的三个住址正好见证了列宁和马克思的友情,不得不说非常奇妙了。

还顺着网上的《伦敦电影取景地》指南以及 片场 APP 找到了知名的电影取景地,惊讶地发现原来凤凰社的取景地离我当时的住址不过几条街之隔,我经常路过,却从来没注意过原来这栋楼还有这样的渊源。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以北 运河畔,2020

定期活动

除了「固定设施」类目的地,还有只会存在于某一段时间内的「限期活动」。像是大部分的艺术展、快闪店、圣诞集市,过期不候,想要不错过,信息收集就格外重要。

当然,这些搜集信息的方式也可以用来寻找上一段中的「固定设施」,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一类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一些。

这类活动,相较而言是大城市更多。因为大城市的人口也通常更多,哪怕是再小众的爱好,在不同平台分流过了,也能聚集起一定的数量,信息更多、及时获取到想要信息也比小城市。更方便。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伦敦・冬日嘉年华 Winter Wonderland,2018。作者:Unsplash Devon Rogers @dev

已有目标的情况下

「已知目的地」指:已知某项限期活动将会在本市开展,地点已知、开放时间不详;或者时间已知、地址不详;两者都不详的情况当然也会有。

既然已经知道了想要去哪里,那就轻松多了。通常来说,关注主办方和/或合作方的官方账号(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微博、推特还是豆瓣小站),以及官方网站(包括但不限于官网、公众号和邮件 Newsletter)蹲守信息,虽然可能会有大量杂乱信息干扰,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能找到的。

对于出现时段相对固定的活动,如每年的庙会、圣诞集市,只需要提前两个月左右关注即可获取最新信息。剧院通常会提前三个月到半年宣传下一年的表演安排;而对于一般的博物馆展览、艺术展和书展,考虑到宣传因素,许多都会选在一个整数周年、作者的诞辰或忌辰前后,也可以在日期临近的时候多多关注。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What’s On This Month

同城・无指向性的最新信息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想知道最近同城活动的最新消息,那么需要关注的信息来源就更多。以下会涉及的网站和 APP 包括但并不限于:官网、微博、微信(小程序 + 公众号)、豆瓣、小红书、推特、Instagram,以及各类线下广告。发布信息的地方和信息源、活动类型、所在城市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根据需求调整。

除了官方提供的平台之外,最常见的两个平台就是「论坛」和「博主」,它们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信息类型。

在论坛里,每个人的发言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即使是 0 级用户的发言也能被所有人看到。而在博主的世界里,粉丝越多的用户就越容易被看到。前者的代表是豆瓣小组和 Facebook 群组,后者的代表则是大部分的社交网络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朋友之间的口耳相传、相互介绍;以及在现在这个时代最容易被忽略的线下广告,都会一一介绍。

博主

如果是以获取活动信息为目的,我会将全网的博主分成以下几类:

同城博主・资讯类:这类博主通常会搜集当地的各种资讯,范围比较广,不只有新开的快闪店、上演的新剧,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新展,还有发商场促销活动的。这也包括了一些讯息类的网站,比如 Time Out,就是在持续分享当地好玩、好吃的地方。

信息量多同样意味着重要的信息可能被稀释,加上这种账号一般都会发一定数量的广告。可以作为了解城市的起始点,找到兴趣爱好之后再关注那些更有指向性的。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Time Out London

同城博主・探店类:不一定全都是网红营销号,但是共同的特征是喜欢打卡各处的新店。顺着 TA 们的打卡记录也能发现最近正在进行中的各种活动。如果不知道这种博主该去哪里找,可以直接在小红书或微博搜索你最近关注的一个活动,比如「南京 穆夏展」,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就能顺着主页找出一堆来。

不过,粉丝到达一定数量的探店博主摄影技巧和文案功底都不会差,有些地方到底是好看好玩还是被粉饰出的好看好玩,就需要一些功底来辨别了。

同城博主・个人号:既可以是大 V,也可以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微博。

个人号发的东西当然就不会像其他类别的博主那样特别有指向性了。当然会发探店、会发喜欢的新活动的 repo,或许还有其他的生活碎片。像是不出名的美味小馆子,有的时候就是从素人的微博里找出来的。

除了是获取当地资讯的一个方式之外,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交友途径。我的经验是只要当个「正常人」,对方也不介意交网友的话,建立友谊可能只是评论里几次你来我往的事。熟悉了之后,甚至能成为一起看展、逛街、吃饭的好朋友。

❗️部分网友请注意,请不要把交朋友变成 stalker 行为。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在豆瓣看到的,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二楼咖啡厅可以望见古鸡鸣寺。

同不同城无所谓・爱好相同:大部分会发资讯的博主,照顾到的还是主流群体。如果恰好有小众爱好,可能就不会被大 V 们那么关注。

因此我也会推荐关注一些相同爱好、相同领域内的博主来了解与爱好相关的最新活动。像是漫展资讯,通常是同城的 coser 和同人太太们先转发,除非漫展本身到了一定规模才会引来同城的公众号。其他领域也是同理。

同不同城无所谓・对某个领域有所研究:我这里所说的「领域」,就是我在前文所说的:「如果让你说出每个城市你最不容错过的部分,你说会是什么?」

如果喜欢逛博物馆,那就不能错过 动脉影。如果喜欢摄影,就可以多看看其他摄影师,学习拍照的角度;或者和同城的摄影博主去同一个地方,我在去杭州前就参考了许多 杭州宋乐天的作品,收集到了许多适合拍照的地点。

论坛

国内现在活跃度比较高的论坛好像只剩下豆瓣小组了。我在国外常用的倒不是与其对标的 Reddit,而是同个社区(neighbourhood/community)内的论坛,像是 Facebook Group 和 Nextdoor。

Facebook 里常常能收到「你可能感兴趣的周边活动」的提醒,在群组里也偶尔能看到约出去看展、换票的活动。

豆瓣绝大多数的同城小组里面都是租房和二手买卖信息,想要在这里找到有趣的地方,可谓是难如登天。我倾向于使用爱好为主的小组,比如在各地探索废墟的「佛跳墙废墟探索」。弊端就是要先找到一个相关的爱好领域再进组研究,同时对小城市居民来说十分不友好。

豆瓣除了小组功能之外,「豆瓣同城」也会放出各种新鲜活动的消息,相比于微博和小红书的账号更文艺一些,不过和小组里的资讯一样,除了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他地方的资源可以说是十分贫瘠。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豆瓣同城・北京

朋友

社恐不要紧,只要有一个消息灵通,或者喜欢研究城市里好玩地方的朋友就行。追随 TA 们探索城市的脚步,或者大胆一点约 TA 们一起,或许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说不定。

朋友能聚在一起当然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兴味相投。在朋友之间相互推荐、不知道该去哪里的时候问问朋友的意见,在被外向人邀请的时候勇敢踏出第一步出门,总能带来新发现。

线下广告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线下广告常常被人忽视。但是网上收到的广告总有大数据的因素在,推荐的都是大数据「认为」我会喜欢的,可能就这样错失了发现新领域的机会。

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艺术影院就是因为我路过时被海报吸引才走进去的,并且要感谢它承包了我三年的快乐。许多戏剧也是我先在地铁里看到广告,过了很久才在网上慢慢有了讨论度。

不只是目的地,游览方式也一样。我就是从朋友发的照片里偶然发现伦敦坐船游泰晤士河(冷僻河段)的广告,进而开启了「船上看伦敦」的视角;在 Cardiff 旅游时,没在攻略里看到的入海游船广告明晃晃地摆在城堡的售票处旁,算是少有的体验了。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卡迪夫・游船,2021

如果该去的地方都去腻了,那:

说来说去,一个城市里可供人探索、又能让人提起兴趣的地方始终有限。最初的热情过后,想要再出门就难免觉得无聊。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探索城市这件事重新变得有趣起来呢?

主题游览

我会用的方法是组织一次「主题游览」,即把零散的景点用相同的主题串在一起。

第一次到访自然是看什么都新鲜,有了既定主题的限制后,就可以在不那么陌生的景点里发掘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各种细节,相当于带着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次全新的探索,别有一番趣味。

主题游览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在同一个城市内的,如福尔摩斯主题游,探访位于贝克街 221B 的故居、参观苏格兰场、穿行于开膛手杰克在几百年前走过的街道;也可以跨市、跨省,仿照诸葛亮重走当年北伐之路、跟随 唐宋诗人的轨迹 走遍他们的一生。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杭州・韬光寺 山门,2018

复刻不同时代的游记亦是趣味所在。千百年过去,有些地方沧海桑田,有些地方的变化却并没有那么大。西冷印社仍有旧时风貌,曾经「门对浙江潮」的韬光寺却被高楼阻隔,望不见钱塘江了。

游览的主题也并非一定要是人物或故事,「可以做的事」也是「主题」的一种。吃遍全城的汉堡店;去知名网红景点,并试着拍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照片;尝试一下可体验的所有极限运动……在集邮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城市的探索,更是对当地「做这件事的地方」的一种深度测评,等到下次再做选择,就不再会那么迷茫了。

如果以上所有活动你都厌倦了,那还有一条随机性极高的路线可供选择:关掉手机,任由自己迷路。跟着感觉在街道上漫步,看到喜欢的门面就进去逛逛,找一家从来没有调查过的餐馆吃饭,期待惊喜降临。

在不同的时间游览

想要对所在地换个视角,也可以换换不同的游览方式。大部分人选择出游的时间通常是白天,那如果换成晚上呢?

我去过两次 Jack the Ripper Walking Tour,一次还是白天,看到了更多建筑的细节,恐怖感没那么强烈,很适合听讲解,感受到的更多是故事年代和现代伦敦在这片区域里的时代变迁;等到冬天再去,尽管大都市的霓虹永不熄灭,但是当现代的痕迹在黑暗中慢慢淡去,听到作案过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毛骨悚然。

与之类似(但是没那么恐怖)的还比如新加坡的夜间动物园 Night Safari、垦丁海洋生物博物馆的 夜宿项目(可以选择睡在海底隧道之类的)、夜游莫高窟 ……研究目的地或重温旧游时不如看一看是否能进行类似的活动,说不定就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换个天气也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西安下雪就变成了长安」,晴天和雨雪也是不同的景致,虽然可能会让出行变得更艰难,但想到能看见别样的景色,也就不觉得亏了。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新加坡・夜间动物园 Night Safari,图源官网

用不同的出行方式

我认为探索城市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去到感兴趣的目的地」,途中也是一样重要。沿途能看到的风景、人们常用的出行方式,会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上做什么样的事,都是每座城市独特风格的一部分。

开车的时候要关注前面的景象,很容易就忽视了两边的风景;走路可以抵达的距离有限,却最能贴近人类的生活;坐在地铁上好像除了手机就没有别的东西可看,但如果坐上新加坡 MRT 在高桥上的那一部分,远方的景色也是平时走在平地上难以体会到的。

我以前总觉得开车没必要学,公共交通才是真正省时省力。可是今年搬家的时候,坐在车上横跨了近十个 邮编,明明是地铁线上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个站点,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看到的却是陌生无比的景色。于是突然有了想要学开车的冲动,能去到许多公共交通和双脚无法抵达的地方,领略到或许之前难以谋面的胜景。

所以下一次决定出门的时候,换个交通方式,说不定就能看到沿途不一样的风景。

用不同的身份

试着在游览的时候,代入除了游览者以外的其他身份,想想如果有这个身份的人在,他们看到眼前的景象会在想什么?

建筑爱好者会看建筑风格;你不懂建筑也没关系,可以从不同的目的地里找共同点开始。为什么大英博物馆的柱子和希腊万神殿的柱子那么像?为什么江南的寺庙都是黄墙黛瓦,而中原的寺庙却多是红墙?——寻觅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也就离这些建筑更近了一步。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小说作者。当我对一个地方过于熟悉,找出新意的方式就是想想这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隔壁的公园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了,如果是我笔下的人物来到这里,这里会发生什么事才能有一个他们相识的契机,哪一件物品会成为他们冲突的导火索?如果换另一对人物的话,这些问题的答案会不一样吗?甚至可以代入推理小说家的视角,如果我是凶手,从哪个方向逃走最快?

如果戏精能力不足,带上一个朋友也是不错的想法。我的毕生梦想就是能拐到一个植物学家带我逛植物园……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过往经历,哪怕是同样的景色,也能看出不一样的意味。既然自己的眼睛看累了这里,那就试着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吧。

在陌生的地方也要好好生活:一个人如何探索新城市
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 Painted Hall・顶端壁画,2021。一副充满隐喻的画,非常适合特工(情侣)接头,额顶相对平躺在椅子上互相试探、剑拔弩张。

一个人 vs 好多人的探索旅程

有人看了我写的大纲,问我探索城市是不是要和朋友一起才更有趣?

这个问题有点难答。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探索方式,好多人有好多人的探索方式。我对一座城市的探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独自进行的,但也不是说我就完全拒绝了朋友的参与。

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人能和我一起,我就敢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了;有人能帮我拍照;会开车的话就更好了;如果能在植物园、博物馆给我讲解最好了,等到了我专长的领域,我也可以讲给 TA 听。但是叫上别人又会有很多顾虑:我看这幅画是不是盯太久了,TA 有没有不耐烦?我有点累了,可 TA 正在兴头上,我说想回去会不会太扫兴?

当然也有人大部分的出行都是和别人一起,是因为一个人待着寂寞也好,是觉得一个人四处走觉得孤单也罢,说到底,这两种方式都没有高下之分。人和人喜好不同,朋友间的相处方式也不同,想要去的地方也不同……就像我在开头说过的,用最舒服的方式探索,才能安适地享受城市的独有魅力。

结语

探索一座城市的过程是非常私人的。一座城市的魅力不能被小红书上的二十个必去景点概括,上万字的长文或许也说不尽其有趣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不同的关注点,因此会对同一座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哪怕是站在同一个地点看同一幅景色,有人看到水下蜉蝣,有人倾听寺庙的晚钟,有人向往远处都市的繁华,有人只看到头顶皎皎弦月……无法复制,也不需要被复制。

每座城市都不同,地域和国别带来的差异性或许更大。本文只能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探索思路,具体要怎么探索,还是取决于自己。

——祝你与你的城市相处愉快。

  • 11866 年建立的福建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学堂是明治维新时期中国第一所近代化海军学堂。所以才会设立在这里。
  • 2Wellcome Collection 是英国一个基金会,他们在伦敦有一个楼既办公、又展览,里面还有一层是图书馆,进去用是免费的,但是进去必须用他们标准规格的透明袋子,水杯里面不能装水,要进去自己接。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7 1 月, 2022 8:14 上午
下一篇 11 1 月, 2022 1:54 上午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