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文旅的“网红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两会”召开前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接受《纵横》杂志专访,剖析文旅领域热门事件,畅谈中国旅游发展40年。(本文节选自戴斌院长在《纵横》杂志的专访“繁花盛景:旅游地的静水深流”部分

这两年文旅出圈的现象导致很多旅游地追逐“网红效应”,热衷打造爆款。关于旅游地是否能爆火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做到了以下几点,火起来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第一,要有良好旅游形象的建构与推广。不能老是宣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美,这样游客没有办法和你产生情感上的粘连。必须要树立一个有辨识度的旅游形象,而且应该是温暖、真诚、善意的。
 
第二,要有便捷的交通及相关基础设施,包括机场、高铁、车站、码头等“大交通”,以及地铁、公交、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小交通”。否则旅游形象宣传出去了,游客去不了或出行不方便,会大大损伤旅游者的积极性。
 
第三,要有市场主体和商业环境。如旅行社、酒店、民宿、景区以及餐饮等。地方再好,如果没有吃和住的设施,银行卡、手机都刷不了,只能支付现金,也是不行的。
 
第四,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现代治理体系,维护市场环境,保护游客权利。
 
 
戴斌:文旅的“网红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2018年,调研南京市聚宝山景区
 
 
我曾以《哈尔滨的雪花  旅游业的繁花》为题谈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其中提到有两个举措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在雪季来临前,哈尔滨市政府公开发表《告市民的一封信》,引导市民善待游客;二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针对冰滑梯排队过久及退票问题发出《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哈尔滨这波旅游宣传做得很好,但也应该看到,背后因为有网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各单位齐心协力的配合,才让游客真正来得开心。只有把基础逻辑、底层架构做好,利用互联网引流才更有意义,否则游客不会有获得感。
 
还有人焦虑今年红了明年怎么办。我认为,没有人能天天敲锣打鼓过日子,也没有城市能天天生活在聚光灯下。要接受起起伏伏,要把“网红”当成水面上的一朵浪花,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静水深流。我希望旅游界的“网红”不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生生世世的繁花。经常有人说“要怎么样去打造一个爆款”,我听后就很担心,我希望大家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多一些智慧和耐心。比如哈尔滨,与其打造室内滑雪场、滑冰场,让冰雪经济延伸到四季,不如让游客感受到冬天的雪花、春天的鲜花、夏季的清凉、秋季的落叶,感受到各个季节的美好。不要过度追求打造爆款,而是要找到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像园丁一样,除草、浇水、晒太阳,静等花开。旅游需要“网红”,但网红不是全部,不能把它当成终极目标。
 
对于哈尔滨,我有充分信心。我们看到,哈尔滨有不少合唱团,很多市民都很有音乐细胞,这座城市拥有音乐的基因。我常说,一个地方,如果本地人的生活很幸福,很有文化气息,它一定会是可以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是一个有品质的生活目的地。所以哈尔滨要自信,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好,市区和远郊区县也都有各自的好。不要纠结于热度过去以后的问题,没有热度就不活了吗?网上有句话,“有的地方线上没有赢过,线下没有输过”,好多地方也许没有出现网上那样热闹的场景,但同样接待了很多游客。只要有游客的满意度与热爱,我相信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产业布局来讲,我们要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为依托去做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因为通常来说,旅游业的重心在城市。多年数据监测表明,我国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中游、成渝、关中等10个大城市群,既是主要旅游客源地,也是主要目的地,游客主要在这些城市群间流动。每逢节假日,全国自驾旅游的游客占一半以上,这些地区交通便捷,加上内部一体化,逐渐形成1小时生活圈、2小时休闲圈、3小时旅游圈,从全国来看,形成一个大三角(北京、上海、成都)、两个小三角(广州、珠海、深圳和南京、上海、杭州)。这些是中国旅游经济运行最活跃的区域。
 
我常谈到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构,街区、商圈、景区、度假区(我们称作“三区一圈”)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但省和市辖行政区几乎无法成为旅游目的地(延庆等北京远郊则例外,因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比如我们说去昆明、去济南旅游,很少说去山东、去济南历下区旅游的。省份可以理解为不够具体,那为什么说市辖行政区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呢?以北京为例,别说游客了,就算是本地人,也不见得知道过了彩虹门就到了东城区,过了哪条街就到了西城区。但说起去王府井、三里屯、SKP,很多人是清楚的。
 
从区域角度看,出现了旅游线路化。20世纪80年代,我们经常讲京、西、沪、贵、广(北京、西安、上海、贵州、广西和广东),即游客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现在,则更加散点化、线路化,如:青海、甘肃的青甘大环线、青海湖环线等是自驾环线;长江游轮过去只有三峡通行,现在开始从三峡往下游开,重庆、武汉的游船在江上串了起来;318国道成为经典旅游线路,“呼伦贝尔号”旅游列车、新疆的“雪国列车”等也备受游客青睐。线路化往往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也与长江、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关。
戴斌:文旅的“网红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调研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乡村旅游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年轻人对小众、性价比高的旅游目的地兴趣的增加,县域旅游成为热门选择。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县域旅游发展,如《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同时,县域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度。县域旅游通过整合文化、农业、非遗等资源,开发出露营、研学、乡村游、夜间游等新兴业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安吉通过咖啡产业融合农文旅,打造了独特的旅游体验。2024年国庆期间,县域旅游日均订单同比增长40%,一些小县城的旅游订单增速超过4倍。这意味着一个市场下沉、需求升级的大众旅游新发展阶段已经到来,“人少景美”“各具特色”成为县域旅游的魅力所在。
 

注:本文节选自戴斌院长在《纵横》杂志的专访“繁花盛景:旅游地的静水深流”部分。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 2 月, 2025 9:13 上午
下一篇 20 3 月, 2025 7:28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