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从社交打卡到高科技互动:博物馆还有哪些新玩法?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从社交打卡到高科技互动:博物馆还有哪些新玩法?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魏成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把博物馆当做恋爱、社交的场所,他们一边逛博物馆,一边观察彼此对文化的热爱度,以此确定双方是否有共同话题。

根据携程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通过携程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80后占41%。“博物馆热”正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浪潮,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限流6.5万人,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更是一票难求。

“‘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近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825家。

在疫情限流措施下,全国博物馆在2020年举办了2.9万多个展览,接待5.4亿人次观众。《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将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为何会成为全民关注热捧的焦点?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分析,一是因为《国家宝藏》《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热播,引发博物馆旅游热,博物馆变成热门打卡目的地。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的博物馆广泛运用数字新媒体手段,多媒体影像与实物展品相呼应,让观众减少距离感,有些博物馆通过3D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沉浸式展览更吸引人,也更生动有趣。

63岁的刘超英从事博物馆工作近40年,对国内博物馆尤其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发现,当博物馆成为每个城市的热点,就能得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关注,使得更多信息资源向博物馆倾斜,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机遇,“但是,在新机遇面前,博物馆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争相打造“博物馆之城”

197座备案博物馆,187座实际存在博物馆,是北京截至2020年拥有的博物馆数量。

去年,北京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那之前,西安、南京、成都、广州、佛山、长沙、洛阳、大同等城市也都将“博物馆之城”的概念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目标。

要成为“博物馆之城”并不简单。所谓的“博物馆之城”,不是简单地把博物馆聚在一个城市,而是要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博物馆文化无处不在。刘超英认为,博物馆具有“城市客厅”的功能,“北京地区的每一座博物馆,都将成为公众造访首都的会客厅。”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尽管2017年就从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职位退下来,她仍以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的身份为博物馆事业忙碌。5月25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博物馆发展概况的蓝皮书。

“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中国最早的几座博物馆、最大的几座著名博物馆都在北京。”刘超英说,现在,北京已经形成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不但有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类“国字号”,也有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则汇聚为展现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从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等级、影响力来说,北京博物馆位于全国前列,部分博物馆硬件条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博物馆平均水平。据刘超英观察,博物馆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和大众“打卡圣地”,更多是因为博物馆与外界的联络互动越来越频繁,观念也从教育民众转向服务大众,每一个博物馆都强调品牌意识。从2019年开始,北京用“闻·悟北京”“馆长说”等活动,将普通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拉近,形成整个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群体效益。

刘超英认为,北京要打造“博物馆之城”,有天然优势。这里既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有绵延3000多年的历史脉络,从远古人类的遗存到当代的人物、事件,都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特色资源。但也因为如此,北京博物馆的短板也很明显:自然科技类、美术类博物馆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藏品利用率低,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民办博物馆生存艰难。

拥抱科技和新媒体

多年前,刘超英就意识到,公立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但民办博物馆的丰富和多元是城市博物馆生态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进步,博物馆门类将不断丰富和细化,专题类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发展将成为北京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她认为,未来,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更加注重的是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从发展趋势来看,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建设速度将放缓,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新兴技术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将呈上升态势。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形态,也将获得各自空间。

1905年,中国博物馆创始者张謇就创办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他也曾用“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概括博物馆的功能和内涵。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仅仅罗列文物,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怎么提高博物馆展览的可视性、互动性,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在展陈艺术中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

刘超英说,过去博物馆都是说教式的展览,但新一代观众更喜欢参与度高、画面感强的技术手段。从网上数字展厅、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摸屏交互、流媒体播放再到网上直播,各种数字技术手段都已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

故宫博物院将馆藏的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制作成了手机App,藏品画作经过超高清扫描,可放大到原画40倍,观众可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画作,不错过任何细节。“这种超级精细的观看体验,在平时的展厅参观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她认为,数字时代科技对展览的助力作用,也使得博物馆更大众化。

尤其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展览中,孩子们最喜欢墙面触摸、虚拟翻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弧幕影院、全息甩屏等技术带来的互动。3D技术可以让观众在手机上360度看文物,故宫博物馆的“全景故宫”项目,也能让不能到场的观众随时漫游故宫。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热烈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体,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抖音上拥有91万粉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在B站开通了官方账号。

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博物馆”的形式受到空前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后台连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进入官网在线观看46个展览。

搭乘“声音经济”的快车,很多博物馆也在尝试“有声博物馆”。目前,全国有50多家博物馆在拥有6亿用户的喜马拉雅上开设音频专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上线了包括“秦汉文明展”在内的11个音频专辑。在喜马拉雅艺术畅销榜上,排名第一《国宝来了:百大博物馆文物精讲》已经获得2.2万订阅和34万次播出。

面对博物馆热、研学热,刘超英看到博物馆从小众关注到全民关注的趋势。她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也要用鲜活的形式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博物馆也要从专业化角度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她也提醒,如果博物馆展览片面追求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泛娱乐化的展览方式造成博物馆核心内容传播的缺损,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31 5 月, 2021 2:34 上午
下一篇 3 6 月, 2021 5:27 上午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